成都·少城片區城市有機更新項目
項目規模:22.73ha
委托方:中共成都市青羊區委
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
成都市興光華城市建設有限公司
設計范圍:景觀設計
建成時間:2018年
成都少城擁有保存相對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,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匯聚一堂,為這一區域平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。近年來,街區因旅游業和商業開發形成了活躍的城市氣氛,怎樣讓這些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轉化經濟效應的同時,保證其原有的文化本真、讓文化特色良好傳承與發揚,基準方中有一套自己的特色研究。
成都·少城片區城市有機更新項目所在地具有2600多年歷史,是成都老城區的核心。但因為缺乏完善的社區配套和有效的治理而變得急需改造、破舊、混亂和危險。項目團隊把“讓居民重回街道生活”作為初衷,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、以景觀為推動力的方法。
項目的實施成果展示出了設計師從“設計什么”到“為誰設計”的思路突破。作為成都本土設計企業,設計師們以當地人的視角去看待城市。項目周圍0.5km的范圍內,包含兩所小學和一所中學,社區中老年人占比高達60%。因此,設計師重點回應了他們的訴求?;诠蚕斫謪^的理念,團隊把11處現狀綠地、17處規劃綠地、2處拆遷地塊梳理整合成開放空間系統,依據服務人群的類型不同,提供相應需求的配套服務設施。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找到為他們設計的專屬空間。此外,設計師還考慮了街道在平時和節假日不同時段的使用方法,可移動的花箱保證了街道空間的靈活度。在節日時,有充足的空間開展安全的慶?;顒?。少城片區已經成為了一個可以容納所有使用者的友好社區。
“泛歷史博物館”
少城片區有可以追溯到秦朝的悠久歷史,成都75%的歷史文化名人曾聚集在這里。要連接并復興社區和它潛藏的歷史,團隊提出了“泛歷史博物館”的概念。在社區中設置多種文化載體,包括1個主題博物館、3個文化主題公園、4個街頭歷史文化展陳園、8處墻面文化展陳。每條街道都擁有自己的故事,并形成了一張文化歷史網絡。團隊從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中得到啟發,結合美學與實用性,在材料運用和空間處理方面創造性地重現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場景,展現了磚、瓦等傳統材料的靈活性和多變性。而挑選的五十余種植物可以營造古典園林意境,重新構建了社區與其埋藏的文化歷史的緊密聯系,大大提高了公眾對社區文化歷史的認識。
復興與回歸
更新后的片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。街道變成居民延展生活的空間,提供豐富的節日及日?;顒?;老年人們在白天的日?;顒訒r間普遍增加,兒童的戶外活動時間增加了55%;夜晚的居民出行人次較改造前增加了40%;2018年國慶節期間,對奎星樓街道進行交通管制,禁止機動車通行,文創活動得以安全順利地開展。原住居民的人口結構決定了他們的出行方式以步行或非機動車為主。一個完善的慢行系統可以為步行和非機動車的路權提供保障。在項目初期建立的合作機制使團隊的想法得以實施,四條街道被組織成為單向交通,形成4個內部微循環交通圈。慢行系統的建立對整個停車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最終取消路面停車點位5處,停車位341個;合計新增停車點位6處,停車位771個。在未來還將逐步減少路邊占道停車。團隊同樣關注街道細節的影響。增加非機動車道、減小路緣石半徑、設置過街安全島、提高過街斑馬線密度等措施,可以降低車行速度、確保出行安全,特別是泡桐樹街已經實現了零機動車的慢行環境。